本學科創建于上世紀50年代,在國内最早開展空間飛行器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截至1964年共為國家輸送了包括劉竹生院士在内的500餘名航天專業人才。1978年恢複重建飛行力學碩士點,1995年獲高校首個空間飛行器設計博士點,2002年飛行器設計獲批國家重點二級學科,2003年成為國家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單位。設有飛行器設計、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人機與環境工程三個二級學科,以及空間電推進技術、空間結構與防護等國防特色學科,設有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學科現有教師78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含雙聘院士1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各類青年人才計劃17人。獲批教育部、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榮獲全國總工會“工人先鋒号”榮譽、全國創新争先獎狀、教育部“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018年度國防科技工業十大創新人物(團隊)稱号。
建有快速響應小衛星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小衛星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技術中心、應急空間飛行器技術工信部重點實驗室、微小型航天器技術和深空探測着陸與返回控制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等科研平台。建有國内高校唯一的小衛星設計、仿真、測試、集成與實驗環境,儀器設備總值超過3億元。迄今為止成功發射了20顆小衛星。“試驗一号”在國際上率先基于衛星實現了三線陣立體測繪,開創了我國高校自主研制衛星的先河;國際首創的“快舟一号”、“快舟二号”星箭一體應急空間飛行器,創造了快速研制、快速發射、快速應用的國際最快紀錄;“吉林一号”作為我國第一顆高分辨率商業遙感衛星成功投入應用;“龍江二号”成為世界首顆獨立完成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的微衛星。共獲國家級科技獎勵6項,省部級科技獎勵32項;4項研究成果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面向航天高水平人才需求,探索具有航天特色的聯合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體系,湧現出以“天舟一号”貨運飛船總師白明生等為代表的一批傑出人才,成功發射了我國首顆由大學生自主設計、研制、管控的微納衛星“紫丁香二号”,獲國家教學成果獎2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5項,獲批全國示範性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和國家虛拟仿真實驗教學項目。
主要研究方向
· 小衛星系統技術
· 快速響應小衛星系統技術
· 新概念高超聲速飛行器系統技術
· 深空飛行與着陸返回
· 空間電推進理論與技術
· 空間科學探測與載荷技術
· 星球表面附着、移動和作業技術
· 空天飛行器結構與防護技術
· 空間碎片撞擊易損性與航天器防護技術
· 先進空間機械系統設計與控制技術
· 航天特種材料與結構制造技術
· 空間在軌服務智能任務規劃與操控技術
· 網絡化空間系統智能自主技術
· 導彈智能自主與協同技術
教授委員會
主任:張澤旭
副主任:李化義 王小剛
委員:高長生 霍明英 魏承 趙陽 耿雲海 陳健 劉明 葉東 崔祜濤 郭繼峰